上周,有幸向一位经营企业多年的前辈请教,聊到选拔团队主管的话题,他突然痛心疾首地说:
“越是在顺风顺水、快速扩张的时候,越要抓好团队建设,否则后备力量跟不上,只能‘矮子里面选将军’,很快就会增长乏力。
一旦人选错了,眼看着机会在你面前,有钱你都抓不住!这种痛苦你感受过吗?”
干部管理,HR的无奈
中国古代有“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”的说法。
吉姆·柯林斯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中也认为,让合适的人上车,比确定行驶方向更重要,因为合适的人上车之后,才能为车指引正确的方向。
但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教训,我们不会有痛彻的领悟,往往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。
人力资源部门在干部管理问题上,往往也是有心无力:
在干部选拔上,HR难以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员工的详情,只能通过定期的盘点来了解;部门内的评价往往只关注业绩好不好、当前工作能不能胜任,忽略了价值观与面向未来的胜任能力。
在干部培养上,不同于新员工培训或业务技能培训,HR并不清楚干部培养具体要如何开展,大多是在市场上采购相关课程,或委托给第三方咨询公司。
干部培养:三个特效方式
HR要做干部培养,可以从下三个方面重点着手。
1、压强式的考验
所谓“压强式考验”,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,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压力大、时间紧、任务重、不容易(但并非不可能)的事情来,让他扛一扛。
当一个人突然面对这种挑战的时候,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?
第一种是扛不住压力,以辞职、转岗等方式逃避离开,只要担子不在自己身上就行;
第二种更可怕,只做浮于表面的工作,只做向上汇报的工作,能应付就应付,能拖延就拖延;
第三种是真抓实干,迎难而上,虽然最终结果和进度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如人意,但是他的认真负责、尽心尽力大家有目共睹。
第三种才是我们说的“能扛事”的人。
2、跨领域的成长
干部就如冲锋陷阵的先锋官。
既然能成为先锋官,说明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应该是他的强项,但是作为将军,还要学会征集粮草、招募兵员、组织训练、军官考核、排兵布阵、内外关系协调等等;
而这些内容,光靠看书、听课是很难真正学会的。
必须到岗位上实践一段时间,才能知道这项工作的职责、流程、标准、要点、难点等,这就是干部的“跨领域成长”。
越是大型的企业,越是更高层级的岗位,越需要能够统筹全局的人才,包括不同区域市场、不同业务条线、不同价值环节。
在华为总干部部和小米组织部的设计中,有两条共性特征:
1)总部设在集团层面
其背后的原因之一,就是为了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,既能防止“上下隔离不识人”,不知道谁是好苗子,又能避免“你我区分不放人”,团队主管藏私、舍不得人才流出。
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军一盘棋。
2)关注到个人
结合个人对职业发展的想法,针对性地设计“往哪个领域”成长。
除了我们通常说的轮岗之外(因为实践中轮岗的实施成本还是比较高的),还可以采用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兼岗、参与到特定项目之中、承包部分工作、拜师傅学手艺等具体形式。
跨领域成长的时候,也是我们进行压强式考验的契机,二者一体两面。
3、培养卓有成效的习惯
德鲁克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中写到: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,它是一种习惯,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。
我们所说的各项能力,例如快速学习能力、信息收集能力、问题分析能力、组织协调能力、时间管理能力等等,本质上都是我们思维习惯、行为习惯的结果。
所以,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干部培养工作,核心在于帮助他们养成更高效的习惯。
1998年,华为与IBM合作的“IT策略与规划”项目,难点不在于定流程、定标准,而在于打破原有习惯、建立新的习惯:
能不能扛住抵触情绪?能不能看淡流言蜚语?能不能勇于削足适履?这才是最困难的部分。
一方面,我们可以像泰勒研究怎么“搬砖”更高效一样,分析那些做得不错的人,他们的思考、做事的习惯是什么样的,最好可以结合具体情境,可能就是某个细节的差别,造成了结果的巨大不同;
另一方面,我们可以引导学员,去关注自身习惯、去对比分析、去复盘反思,找到自己可以改进的方法或细节,并且在日常工作中,通过持续强化的榜样示范、危害警示、物质激励、解锁荣誉、过程监督等方式,督促学员反复练习,最终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般的习惯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戒掉开车玩手机的习惯呢?
我们可以反复跟他讲道理,也可以在每天晚上放一段车祸视频给他看,还可以在车子里专门设置一个不容易够到的地方,每次上车时监督他把手机放进去等等。
还有人提出了一个“釜底抽薪”的建议:每次手机充电不超过30%,让他在上班路上不敢玩。
干部选拔:两项重点考察
干部选拔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。
1、关注他过去的行为,注重分析这些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
干部选拔过程中,除了关注“往期业绩”、“专业能力”、“管理能力”之外,我们都会强调“价值观”这个维度。
在阿里,对“六脉神剑”价值观的考核占了一半的比重;
在另外一篇文章里也看到,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认为,选择越高级、影响越大的人才,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,例如理性、逻辑、修养、企图心、自我控制力。
那么这些“冰山下”的价值观或基本素质怎样才能看出来呢?
只有通过他过去的言行举止来判断,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人才盘点的时候,除了请评价者给出评价之外,是不是也可以请他回忆一下,具体是由于什么事情、什么行为表现,让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呢?
有理有据,有案例有情境,也方便被评价者做出改变。
2、关注他对未来的洞察,判断是否可以带领团队前往正确的方向
我们参加过很多企业组织的晋升述职,其中有一项内容叫做“工作规划”:假如你晋升成功,在新岗位上计划如何开展工作。
之前有一位实习生,非常不理解这部分的用意,觉得每个人写的都很笼统,例如要做好销售目标管理、要做好团队建设之类的,让人感觉很虚;
有一天他就问我:“柏老师,还没有到这个岗位上,不了解这个岗位的实际情况,怎么做规划呢?写出来的不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吗?”
当时我是这么回答他的:
原因很简单,如果到了竞聘阶段,他还没能想清楚,那么到了新岗位上大概率也想不清楚,而我们要选拔的,就是能想清楚的人。
其实能把工作规划想清楚、讲落地,也只是做到了1.0的标准。
那2.0的标准是什么呢?
就是在开展具体规划之前,把岗位的职责和目标思考清楚,包括短期目标、长期目标、业绩/运营/团队等不同维度的目标。
把这些目标想清楚,往往比某项具体工作怎么落地更加重要,因为这能为我们规划日常工作内容提供指引,帮助我们判断哪些是真正重要的事情,否则很容易陷入“瞎忙”的困境里,重复日常要做的事务,难以实现“工作升级”。
但是能把岗位职责和目标想明白,也只是达成了2.0的标准,作为干部,能够达到合格,但尚未卓越。
那3.0的标准是什么呢?
就是对未来的洞察。
尤其是对客户的洞察,例如客户群体、真实需求、消费习惯、付费能力等,以及对产品趋势、技术趋势的洞察,这关系到我们所选的方向是否正确。
阿里在2009年开始做云计算的时候,很多人质疑阿里云的前景,认为除了烧钱,不会有什么结果,就连王坚博士也被指名道姓骂为“骗子”,甚至阿里云80%的工程师都跳槽到了其他部门,但是马云和王坚相信,云计算一定是未来的趋势,一定是未来阿里的核心竞争力,这才有了今天的阿里云。
卓越的干部,一定是能达到3.0标准的。
越来越多的企业强调“练好内功”,干部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,希望我们人力资源部门能在这方面找准发力点,推动整个组织的进步。